报道:司徒瑞琼/陈丽玉
“我们没有辜负这些年的努力与坚持。”
槟州政府过去十多年致力推动南部填海计划,以为轻快铁项目筹资,过程一波三折。而今终于争取到联邦政府资助,槟州首长曹观友如释重负地说,这些年的努力与坚持,并没有辜负。
他坦言,推动南部填海计划的过程不简单,他甚至形容为蛮痛苦,因为许多技术单位非常严格看待槟城。
“计划的工程执行伙伴是全国知名的建筑公司,他们在其他州属进行各项目,但也未曾经历过好像槟岛南部填海如此具挑战性。”
曹观友说,整个过程是一波三折的,有时计划在一项技术会议上已获批,但另一项会议随时可以推翻先前的批准,我们的团队一直需要根据各项技术要求去调整。
“即使困难重重,但团队还是一一去满足各个技术单位的要求。”
他接受《光华日报》专访时,分享州政府团队这些年争取落实轻快铁项目的挑战。
询及槟州的项目面对诸多阻扰,当中是否涉及政治因素,曹观友说,在任何发展计划上,槟州政府的立场坚定,即必须遵守法律和条规,未获批准不会开动。
“我们不会乱乱来,不管后果去做,我们不是这种政府。”
兴建轻快铁经费太庞大 填岛筹资也未必够支付
谈到轻快铁项目,曹观友直言,在未获中央资助前,最棘手的无疑是资金问题,项目虽已去到招标阶段,甚至征地问题也解决了,但当时资金还是没有着落。
他说,轻快铁项目所需经费相当庞大,即使填三座岛屿也未必足以支付,若真有必要填三座岛屿,那个时间也拖得太久了。
“所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宣布,真的卸下了我们肩上的重担。”
缩小南部填海规模仍有反对声 好像“只有他们对,政府都不对”
随着联邦政府将资助槟城轻快铁项目,日前首长召开记者会宣布,槟州政府决定缩小南部填海计划规模,三岛变一岛。谈到上述宣布后坊间的回响,曹观友说,反对南部填海计划的声音依然存在。
他说,反对人士还是没有改变他们的立场,而主导反对声音的组织包括槟消费人协会和马来西亚自然之友的言论,往往好像“只有他们对,政府都不对”。
“所以很多槟城人也说,要是都听他们的,槟城就不能发展了。”
他也说,“槟城的确有一个传统,人民总会对发展计划发表意见,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过程。”他续说,而这次的决定,显示我们坚持相信,这些计划是对槟城未来30至50年的重要计划。
“这些都不是为了我们而做,而是为了州未来的发展而规划。”
槟早期跟中央不同阵线 大型建设项目不获资助
在首相安华宣布中央资助轻快铁项目之前,曹观友直言,早期跟中央不同阵线的州属,往往会受到中央“制度化”边缘化。
他坦言,过去好几年,都没有看到中央资助槟州任何大型建设项目,的确令人沮丧。
“有时在会议上,一听到曹观友开口就先摇头甩手说,槟城已经是很发展的州属,要把机会让给其他更需要的州属。”
他说,槟州是特殊的州属,因为政治的因素,槟州虽然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在全国数一数二,但往往就是因此,多任首相皆认为,相比其他更贫穷和落后的州属,槟州已经很发展了,其他州更需要中央的关注,或许这是一种思维偏见。
但曹观友没有否定中央有拨款给槟州,他说,每年的财政预算案和每5年大马计划名单上会有槟城的计划,比如扩建医院,而槟城二桥也是中央拨款建设的。
“但这些项目都是通过中央部门来进行,而州政府申请拨款的发展项目,往往都落空。”
曹观友认为,中央不应该这样对待槟州,因为槟州也面对很多建设的瓶颈,也需要中央更庞大的资源来进行。
“就像我们辛辛苦苦在米桶山,建了一座全国最高的高架大道,但你们知不知道,此耗资3亿令吉的项目已经耗了槟岛市政厅大部分储备金,这笔钱如果用来建设巴刹,可以建10个巴刹。”
他说,州政府的财力与中央相比是遥不可及的,中央随时有能力资助5亿、10亿甚至100亿令吉都行。
“假设槟城轻快铁项目耗资80亿令吉,但首相安华看到其重要性及经济效应可作出决定,而州政府是难有这个能力去推动的。”
他欣慰,随着首相安华上台,短时间内已给槟城拨款扩建机场和落实轻快铁项目,南部填海计划也是在安华任相时获批。
他也期许中央政府奉行联邦制度,虽然一些州属由不同阵容领导,但大家都能以国家发展为重作为出发点,让每个州都可以扮演他们的角色。
“就如槟州,在工业、贸易进出口方面都是公认有好表现,中央就必须让有这些有好表现的州属,继续有更好的发展。”
私人公司建议建平行大道 柔府通往大年助缓解塞车
另一方面,谈到威省大塞车课题时,曹观友透露,州政府最近接获一家私人公司建议,以建设一条平行大道,从柔府通往双溪大年。
他说,这是一项私人主动融资(PFI)项目,对方必须向工程部提出申请,而州政府对此建议是支持的。
他也说,州政府也会继续争取柔府至双溪赖高架大道项目。
“槟城大桥堵塞的根源,是南北大道和槟城大桥的车辆挤在一起无法疏散,导致从槟岛方向包括乔治市和峇六拜的车流无法驶出,造成严重堵塞。”
他说,要解决需要落实这项特别工程,否则情况会一直恶化下去。
“首相安华本身也知道此问题,此路段也是去峇东埔的必经之路,他也会用到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