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值疫后复苏之际,却因生产者价格下跌,加上物价指数缓步攀升,引发陷入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危机的警讯。
全球第2大经济体中国正值疫后复苏的绝佳契机之际,却因生产者价格下跌,加上物价指数缓步攀升,引发陷入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危机的警讯。
香港南华早报上周五报导,北京学术与决策圈近来热议,中国数个对比鲜明的经济指标,包括消费疲弱,还有上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增0.7%,并对比自去年4月以来,银行信贷与货币供应增幅逾10%创新高。
此外,由于升息和美国金融业危机,重创全球原已趋缓的复苏,市场持续担忧,中国疫后的消费重振与出口前景。
野村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表示,针对通货紧缩的讨论,可说是对于中国经济面临走下坡风险的另一种担忧。
出口与消费向来是带动中国经济成长两股动力,如今看来却欲振乏力,与此同时,去年贡献中国经济成长达30%的投资,如今则是受债台高筑影响而受限。
不利于中国长远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包括人口负成长,发展数位经济与自主创新的能力,遭到美国禁止晶片输销中国的重创等。
虽然中国庞大市场与消费潜能,一直是当局用来吸引和留住跨国公司来此经商的两张王牌,如今也面临来自于美国急欲脱钩的压力。
即因大环境欠佳,担忧收入不稳与工作无著落的中国千万家庭,纷纷萌生忧患意识而俭肠捏肚存钱,而非大肆挥霍享受解封后的报复性消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周二发布的数据,中国家庭存款继去年增加17兆8000亿人民币(11兆4243亿9600万令吉)后,今年首季再增9兆9000亿人民币(6兆3540亿1800万令吉)。
固然多数研究机构预测,中国今年经济成长率可望逾5%,并预测今年底的季度成长会更高,可说是归因于相比的基期较低,以及北京当局多项提振经济的措施,不过普遍认为,中国复苏的进程仍面临走下坡的风险。
虽然中国近期公布,3月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4.8%,但是当前美中敌对加剧之际,全球经济成长的前景不乐观,可能使得经商环境、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与促进更加成长的技术获取发生骤变。
与此同时,各方也日益担忧,若银行信贷于今年头几个月投放,稍后来到下半年,中国国内的成长是否还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