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斯迈慕达力曾在前首相丹斯里慕尤丁与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所领导的政府中,担任房屋与地方政府副部长。
他因为公开挺时任首相慕尤丁,而无缘在第15届大选中获巫统委派上阵,改以国盟伊党旗帜原区守土并成功连任,之后也因此被巫统开除党籍。
他的妻子法蒂玛(马兰区部妇女组主席)也于去年杪因为侮辱巫统和党主席阿末扎希,并为敌对政党助选而遭巫统开除党籍。
依斯迈慕达力在今年4月4日结束的本次国会会期中,提问多项具争议问题,其中包括质疑政府不分种族直接承认独立后出生的个人为公民、指华人新村是为了安置“涉及共产主义的群体”而设立,质疑为何还继续保留?
他甚至要求首相说明,何以有个州政府向州内的清真寺发出禁令,要求在每天五次祷告时间宣礼(azan)时须降低音量的原因;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诬赖槟城州政府“禁止”宣礼的假新闻。
首相署(宗教)部长拿督莫哈末纳因在回答中也说明,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州政府发出降低宣礼音量的指令。
年近70的依斯迈慕达力来自彭亨州马兰的一个宗教家庭,父亲是退休宗教教师。他本身从小在宗教学校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到雪兰莪州巴生伊斯兰学院升学,接着考获国大的伊斯兰研究(荣誉)学士学位。
从大学毕业后,依斯迈慕达力便开始了其公务员生涯,并担任过各重要职位,包括彭亨土著事务部主任、马兰副县长等,直到2004年首次中选为彭亨州马兰国会议员,如今已是五届议员。他也曾于2013年至2018年在纳吉政府出任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职。接着在慕尤丁与依斯迈沙比里政府中受委房地部副部长,可谓是一名资深政治人物。
两道问题触及种族敏感引争议
这名曾担任联邦政府副部长的马兰国会议员,在国会的提问触及种族与宗教议题,招致民主行动党与马华的炮轰。他究竟问了什么,首相署与内政部长又如何回答?
4月5日之国会下议院非口头问答——依斯迈慕达力的提问列在第188题,内容如下:
问题:拿督斯里依斯迈慕达力(马兰)要求内政部长说明,政府是否真的有意不分肤色承认在独立后出生的公民。如果属实,其依据是什么?
回答:无论是在独立日之前还是之后出生的个人,获得马来西亚公民身份都必须遵守联邦宪法第三部分之1964年公民规则 [L.N.82/1964] 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的条件,以及在婚姻注册、收养、儿童合法性和移民条例方面的现行法律。
授予非公民公民权,是联邦政府的最高颁授和专有权,非随意献议和颁给的。所收到的每份公民申请都会根据现行条件和法律进行适当处理和审查,无关种族与肤色。
2月15日之口头问答第30题,内容如下:
问题:拿督斯里依斯迈慕达力(马兰)要求内政部长说明,大多数新村最初是为重新安置与共产主义者有关的群体而设的,为什么它还需要存在?
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仍然存在于新村中?政府是否计划将所有新村统一在同一个部门之下。
回答:
新村是在紧急状态时期创建的,作为1950年至1960年毕利斯计划(Rancangan Briggs)下的一项军事策略,旨在应对共产主义恐怖分子的威胁。在此期间,共创建了382个新村,同时将48个现有新村纳入毕利斯计划,共计430个新村。
2009年,新村分为三类,即在紧急状态期间建立以克服共产主义恐怖分子威胁的新村;重组村(Kampung Baru Rangkaian,将华人安置在城郊)和渔村(Kampung Bagan/ Fisherman’s Village,将华人安置为渔民)。
在马来西亚半岛,涵盖这三个类别的新村总数为607个,分别为450个新村;113个重组村和44个渔村。2015年,新村的名单更新后,总数为613个,分别为430个新村、34个重组村和43个渔村。
紧急状态时期在马来亚创建新村的想法旨在切断共产主义地下运动或称为“民运”的组织与共产游击队之间提供后勤和情报的的联系。毕利斯计划的行动之一是将人口,特别是华人人口,从分散在森林边缘的偏远地区迁移到新村的重新安置区。
通过这些行动,共产主义恐怖游击队无法再构成威胁,或从华人居民处获得后勤或情报。
而在紧急状态时期迁移到新村的华人居民大多是共产主义暴力的受害者,直到现在他们都不是前共产主义成员或共产主义支持者。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前共产党员并没有像泰国南部那样的特殊共产主义村庄。居住在马来西亚半岛和砂拉越的前共产党员也被确定居住在新村之外。
在紧急状态时期实施的新村概念,成功地遏制了这个国家的共产主义威胁。那些被迁移安置在新村的人,尤其是华人居民,是共产主义恐怖暴力的受害者。因此,他们也痛恨那些甚至对华社本身都施予残酷与暴力对待的共产主义者。
关于所有新村的保留和合并,则需咨询目前监管所有新村的房屋和地方政府部(KP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