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至1966年间,我们举家从河水山搬到靠近红山区的金殿路的政府组屋。这正是我念小学到中学,人生中一段很重要的日子。在这里我认识了好朋友沈佐杰。佐杰比我大4、5岁,受英文教育,他和我一样来自中国,小时候在家乡有念过小学,所以华文也不错。在我的眼里,他像一位大哥哥,经常教导我。我的英文不好,他就替我补习。他也酷爱艺术,能绘画、会唱歌、喜欢音乐。他的爸爸是一位牙医。那时候制作假牙经常会用到石膏,因此他也学会了以石膏制作各种模型和雕塑,而我也兴致勃勃地跟着他学石膏雕塑。
我记得有一次佐杰用石膏做了一个雕塑,那是一尊美人鱼的雕像。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并以妻子爱琳·埃里克森(Eline Eriksen)为蓝本,塑造了这尊蜚声国际的美人鱼雕像。佐杰就根据报纸上所示的照片,制作成了这尊只有约25厘米高的雕像,倒也栩栩如生。我们两人都很喜欢这尊雕像。后来我也尝试制作,但制作出来的总觉得无法媲美他的作品。
每天傍晚吃完晚饭之后,佐杰和我都会约定在组屋旁的草坪上散步。草坪后面只有几栋组屋,前面却没有高楼阻挡,远处是一个乡村,绿色的树丛中露出许多亚答屋的屋檐。这时候佐杰就会唱起歌来,他在中国学过歌唱,唱起歌来中气十足,音色也很优美。我就静静的听,静静的跟着学。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唱“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歌叫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直到现在,每一次听到舞台上有歌唱家演唱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佐杰,想起他那优美的歌声。
佐杰的父亲是一名牙医,名叫沈绍龙,店名就叫“沈绍龙牙医”。这牙科诊所也在一栋组屋的楼下,正面对着金殿路,而在这栋组屋左侧不远处,就是这个地方的路标“四脚亭”了。四脚亭其实是一间庙,也不知是哪一个年代建立的,只知道它的历史悠久。据知四脚亭就是今天仍然屹立于金殿路的金兰庙。
佐杰的父亲也酷爱音乐,家里有脚踏的风琴、二胡、笛子和小提琴等。他也能演奏二胡,特别是拉奏周旋的歌曲。中学时代我开始热爱音乐,父母亲却不喜欢我玩音乐,总觉得玩音乐浪费时间,他们只要我读书而已。父母亲与佐杰的双亲关系不错,他以为我每天在佐杰家学习英文,因此也不反对我到他家去,却不知道我在佐杰家里偷偷学习各种不同的乐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什么娱乐,一般市民就喜欢看街戏。凡是有庙的地方,经常都会邀请戏班来演出,特别是碰到酬神的时候,有时候一连演好几天。戏班通常在晚上7点开演,不过有时也提早到下午5点,开演时通常先演六国大封相。
看街戏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刻。在那缺少大众媒介的时代,一般民众的娱乐除了到戏院看电影以外,就是看街戏了,而且看街戏不用钱。80年代以后也加入了歌台,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俗称“鬼节”的中元节,有时一天演街戏,一天唱歌台。
当戏班来的时候,也引来了许多小贩,就在戏台旁边搭棚贩卖小食,这情形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夜市。他们所售卖的小食有麦芽糖、丁丁糖、以糖浆吹出糖人和动物、燕窝水、番薯汤、清汤、刨冰球、kacang puteh(花生米及其他豆类)、Putu Mayam(印度人加红糖的白米粉)、蚝煎、炒面……这些都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和零食,还有看小电影(一种卡通画片)等等。
从金殿路的四脚亭沿着一条小泥路,向中峇鲁的方向,就会走到一间叫着“旋宫”的戏院。当时看一出戏只要5毛钱。我还记得放映的影片大多数是曹达华、于素秋、萧芳芳、石坚、关德兴等影星所主演的黑白电影,如《如来神掌》、《六指琴魔》、《仙鹤神针》、《黄飞鸿》等。还有任剑辉及白雪仙的粤剧,张瑛和白燕主演的现代电影,后来也有雪妮演的《女侠木兰花》、福建戏《台狗记》(福建音)、潮剧《火烧临江楼》《苏六娘》……
现在到金殿路和中峇鲁,景物已经完全改变,逝去的岁月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旋宫戏院早就没有了,只有重建的四脚亭–金兰庙仍然矗立在政府组屋丛中。旧的金殿路,已成了我成长岁月中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