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客家先贤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洒下我们的血汗,也参与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串成一个富有大自然色彩而又美丽的浮罗山背,客观地反映了“客家精神”的前瞻性与包容性。
为了不让客家人的痕迹被抹掉,我们决定成立浮罗山背客家村委员会,以集体的行动来唤起客家人守护我们的根。虽然我们寻根要回到中国去探索源头,但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槟城则是客家人的第一个发祥地,浮罗山背成就客家人的海外梦。卖猪仔也好,背井离乡也好,我们的先贤,从中国南来就先落脚在这里,而后开枝散叶到马来西亚各个乡镇和村落,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客系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揭竿起义(1851-1864),再发展成辛亥革命的成功(1911年)。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移动,第一个自然形成的真正客家村,就在槟城的浮罗山背出现了。
(一)客家人在浮罗山背插旗:
因为移民的自然流动,马来西亚的浮罗山背在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被清兵围剿下,却奇迹般发展成为客家人南迁的大本营。
一个实例是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加入了天主教会,甚至一度是用客家话来传道(浮罗山背的天主教会成立于1854年,至今已有169年的历史,客家人加入的为数不少)。这与太平天国(1851-1868)的洪秀全打着耶稣天国的旗帜不无关系。不仅于此,我们客家人也是宗教自由的民系,道教组织的神庙也在这里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成为我们的守护神。例如拥有100年历史的宝天宫,是客家人所建的神庙。伴随着宗教也带来了文化教育,早年的学校就设在神庙内,而且用客家话教学。由于我们客家人的生活简朴和勤劳,世代相传也成了一个典型,在这里居住了四代乃至第五代的客家人。他们从事耕种打渔和园坵生活,也从事农产品贸易活动。
(二)槟城客家人头角峥嵘:
其实,在马来西亚,客家人是华人社会中不遑多让的民系。我们在方言体系中名列第二,人数超过了120万名,也有了一个庞大组织的客联会,团结全马来西亚的69个客家社团。
虽然槟城的客家人因为人口的过多流动,而不再占有重要的比例,大概只是槟州170万人口中占不到10%左右,但槟城客家人在马来西亚建国历史上所扮演的第一角色至少有7个,举例如下:
1. 客家人最早聚集的村镇就是浮罗山背的客家村,太平天国的游勇散兵有部分落脚在浮罗山背。
2. 在政治方面:第一任的清朝驻槟城领事(1893年)是我们的客家人。他就是客家人引以为荣的张弼士。第一位中华民国驻槟城领事(1912年)也是我们的客家人,一直到1930年。他就是1939年槟州客属公会创会人戴淑原先贤。还有在马共草创时期(1930年)其领导人有来自槟城的;间中也有客家人在内,包括黄源茂在内。第一任槟州首席部长也是我们的客家人。他就是来自大山脚的王保尼乡贤。一个有关他的纪念馆就设在槟城市区内。
3. 在宗教方面:第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海珠屿大伯公庙是我们客家人在1799年建立起来的。举世闻名的极乐寺,建于1891年,先成大士殿一座于山麓,5年之后,由我们的客家人张弼士、张煜南、谢荣光、郑景贵及戴欣然共集资17万9000元进行扩建,前后16年完工。这就是说,今日的极乐寺之堂皇,我客家人功不可没。
4. 在教育方面:全马第一间新式华文学校于1904年建立,取名中华学校,目前已迁至亚依淡。创办人就是我们的客家先贤张弼士,及后新式华校如雨后春笋成立起来。此外,有百年历史的时中学校曾是客家人留下的春风化雨的标记。还有位于浮罗山背双溪槟榔的新民小学,也有百年的历史,是张弼士的后人所建。
5. 在社团方面:全马第一间注册社团是槟城嘉应会馆与增龙会馆,俱在1801年建立起来。
6. 在个人方面:第一位富甲一方的是我们的客家人郑景贵(1821-1898),他比张弼士年长20岁,既是海山会党首领,也是甲必丹,发迹于霹雳采矿业。郑景贵留下在槟城义兴街的“慎之家塾”,今天也成为其中一个旅游景点。
7. 在金融方面:郑景贵的儿子郑大平(1876-1935)是第一位被授权发行钞票的个体(1918年),几乎不可思议。显示了这位客家人的财雄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