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新加坡的科技教学。我主要的兴趣是文学与音乐,但对科技我也很感兴趣。
新加坡独立以后那些年,急需一批教导蓝领工人和技工的教师,我便毅然投入科技建国的行列中,受训为技艺教师。而后又继续深造,考取英国海外城市与工联学院文凭,又到新加坡理工学院进修,最后在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当讲师,教导电子、电工、机电及保安科技等,40多年后才退休。
在教学中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一位姓何和一位姓傅的讲师。他们和我一样非常爱好大自然,喜欢豢养动物、种植花卉植物等。傅讲师和我一样属于电子科,受训的时候也在同一班,后来分配到不同的学院,2010年我们一起迁入新的西区工艺教育学院,又在一起了。
另一位姓何的讲师和我不在同一个部门,但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我重新受训,学习机电(Electro-Mechanical Servicing),被分配到新的机电部门,和他在一起。我们利用空余时间,在学院内养鱼种花,一解在组屋内没有土地种植之渴。
2000年迁入西区工艺教育学院以后,傅讲师与何讲师还在学院的庭院中种了许多荷花、果树,甚至稻米等,吸引住许多讲师与学生的目光。那时候我回到了原来的电子部门,何讲师则回到机械部门。有一次我到他的部门去,发觉他在实验室中放了一个大鱼缸,缸中底层铺了一层细沙,养了几只生物。我一看,原来就是俗称马蹄蟹的鲎!
“你养马蹄蟹干什么?”我问。他只是笑笑,露出一个神秘的表情。隔了一段时间,我又去拜访他,看见他的鱼缸中的沙盘上,出现了一些小黑点,再过不久,我又去拜访他,发现那些小黑点已经变成了一只只小小的鲎!
“哇,你们怎么做到的?”我看了感到很兴奋,好奇的问。原来这是何讲师、傅讲师以及另外一位姓王的讲师合作的一个特定作业(Special Project)。在学院中,讲师们除了需要讲课以外,还有许多拉拉杂杂的事要做。例如成立研究小组,作特定作业,教导学生一起研究、创新,把学院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这些特定的作业上,同时也参加校际或国际比赛等。而这3位讲师就与学生成立了这个“拯救濒临绝种的鲎”的小组,研究如何在实验室中繁殖鲎。
在自然界中,鲎的繁殖力相当强,每次在海岸旁的沙滩上产卵200至300个。但因为有海鸥、鱼类等天敌,它的卵往往在还没有孵出来之前就被吃掉。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也大大影响了鲎的繁殖。所以假如能在实验室中培养出小鲎,把它养大一点再放回大海,那鲎的存活率就大大的增加了。这就是这个特定作业的意义。
鲎在地球上的存在可以追溯到450亿年前。它的繁殖能力较强。鲎肉的口感较差,而且食用后容易发生机体过敏和中毒性休克等,一直以来较少被人们捕杀来吃。然而它那蓝色的血液,具有特别的免疫能力,使它能存活了几百亿年,成为科学家极力研究的对象,也因为具有经济价值,而变成人们捕猎的对象。一方面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致使鲎也成了一种濒临绝种的远古生物。
由3位讲师与学生所组成的这个研究小组,在2018年全国比赛中荣获“绿浪作业奖”(Green Wave Project),为西区工艺教育学院中争取到无上的荣誉!可见兴趣,加上不懈的努力,必然能够成功!回过头想来,其实得不得奖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颗为了维护自然环境以及拯救濒临绝种的物种的心!而更重要的是,把这份对大自然的爱,也传输给一起作作业的年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