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陈诗琪
摄影/受访者提供
什么是好设计?是平衡功能和美学的关系;抑或是引起观者共鸣,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天空音乐节创办人李多吉携手台湾设计师儒,跨越独立音乐领域,立足于企业品牌做设计,结合听觉与视觉、音乐到平面。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人,交织多元想法和美感,呈现有温度的设计,使大众可以一饱眼福。
不平静的疫年,视觉与设计工作室《眼福eyegasm》在国内设计圈子异军突起,他们的创意美学惊艳了国人的视觉,简约却让人从此过目不忘的设计,是《耳福音乐》与《天空音乐节》创办人李多吉与团队成员对美的彻底诠释。
说起《天空音乐节》,相信很多乐迷和文青们都十分熟悉,不管是坐在草地上舒服地听音乐,还是回归城市拥抱天空,都是一场集结各地独立音乐人所打造出内容丰富、美好回忆的音乐盛宴。而随着2020年疫情时代的光临,隔绝了面对面的温暖相见,《天空音乐节》决定换个方式把音乐节搬到线上,主题命名为“天有不测风云”,印证了人算不如天算。而正是因为这样,从天空探出头来,跳出熟悉的圈圈,为各式各样品牌做出平面视觉上无可取代的诠释。
谈起本地中文独立音乐厂牌《耳福音乐(eargasm)》如何连结至《眼福》,李多吉说:“一开始做耳福,是因为原本就很喜欢eargasm这个名字,eargasm可以为大家的耳朵带来冲击,The Excitement of music(音乐的刺激),然后延伸到中文就自然想到耳福,可以为大家的耳朵纳福气,也挺好的。做音乐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视觉和听觉都分不开,所以这时候就扩展了视觉的品牌。
做音乐会和专辑,无论海报或设计,都需要视觉的搭配,更多像是周边商品,网络上售票系统所需的宣传素材等等,眼福因此油然而生,配合耳福的需求,再一次发现听觉和视觉本来就应该结合一起。”
如他所言,眼福和耳福的结合可以令整个品牌的形象、行销,乃至于对文化的认知起到连结的作用。
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白天曾是舞蹈老师的李多吉,现作为眼福的创意总监,与设计师儒的初次邂逅就在一场充满创意的场合“音乐节”,两人聊了很多诗和远方,最后彼此决定携手合作将创意具象化。
不说不知道,原来身为正宗台湾人的儒,早前就读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剧场设计科系,据说这是全台湾唯一专门研究剧场设计及相关理论之学系,而他本人也主修舞台设计,辅修平面设计。于是非平面设计科班出身的两人应验了“天有不测之云”,设计的呈现平台由舞台演变成品牌,动态转变成静态,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思维当然也跟着升级,往前拓宽一些些。
1)怎么看待设计这一块?什么是设计?
儒:我觉得设计是基于视觉,并借由视觉跟大众沟通的第一个环节,就在还没有深入了解之前,可以用视觉去辅助品牌传达他们要讲的话,这是我看待设计的方式。
吉:我延着他的想法来讲,我觉得设计就是离文明更有品味这件事情再靠近多一点点,因为以前的社会基本上是不需要设计的。设计说明大家已经对生活方式、对生活、对品味在乎了,然后大家才会讲究设计、品牌和形象。
而且,设计其实是有条件反射的效果哦,比如说你看到麦当劳Logo,你会开始唾液分泌;看到99你就知道要补充日常用品了。所以这个很有趣哦,你的符号有没有办法让人跟符号本身产生联结,让人联想起有什么事情还没做。所以设计一开始是为人服务的,和人的行为紧密相连,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男女厕所的符号等等。
2)有没有遇过设计的瓶颈?
儒:我觉得马来西亚人都很相信专业,大家都对我蛮不错的,基本上我的设计没有被大的更动过,只有一些小改动比如说改颜色、移位子这些。
吉:主视觉是不会被更动到的,所以每次当客户跟我们说“很好啊!On!Go!”就觉得很奇妙。其实我们还蛮期待客户来刁难,因为像在台湾就很常被人要求,已经习惯了,害我们有被害妄想症。
3)一个好的设计应当是如何的?
吉:这题我觉得超级无敌有趣的,我们要定义好这个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定义文化的背景跟文化的脉络,像日本、欧美、泰国,他们看待美跟你看待美可能不一样哦,因为文化和教育的体制不一样,所以我们构成的审美也跟着不一样。我觉得好的设计是可以服务到目标群众,能够引起群众的共感。所谓共感,就是处在同样的成长环境,看到这个东西会懂这是什么。好的设计,要有文化母体支撑,再启用灵感的点线、颜色去呈现。
儒:因为像台湾很常会文化自信,经常拿国外的东西和自己的作比较,从而忽略了我们不像别人那样的文化演变过来的,台湾也不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当你强加别人的美感到你身上那不一定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还是要从你原本自身的点出发,你的背景、文化、对地域的熟悉度。
4)对设计来说,美感是否很重要?
儒:我觉得美感很多时候是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体验,可是美感不外乎就是点线面的延伸跟构成。
吉:我觉得要往美感去谈的话,更多时候要考量到我们刚提到过的文化背后的构成。我打个比方,就好像以前古代中国的美女都是肉肉的,脚小小的,所以才会有裹小脚这个习俗。因此审美这件事情,我先不讲地域性哦,就连不同年代的美也不一样,比如90、80、70年代的美有没有可能复兴,有啊,现在复古又流行起来了嘛,所以美有很多面向。
最早我受的美学影响比较多是源自日本,极简风Minimalist,后来开始接触儒,他把欧美的设计拿给我看,欧美对于线条的处理更倾向于简洁有力,时尚中带点古典的美,包括时尚杂志的Typography(文字造型设计)也很特别。我们其实之前有聊过,然后他提出了这一点,我才发现美真的很全面,也有很多状态,而这些状态也源于我自己本身美的养成。
很多时候要看服务的受众是谁,要知道目标受众所认知的美是什么,才能决定美感要如何设计,就比如说渔村的美是与大自然、大海相关的,假设今天你设计了一幅抽象的东西,说不定他们看了头会歪很久,他不明白,不懂你要表达什么。这很有趣,所以美是流动的。不过,我有逼问他说,那丑呢?因为我们一直说美,那怎么定义丑?
什么是丑?
儒:这要回到我大学时候做的毕业制作,那个时候我们的毕业制作有一个美国1960年代的剧本,故事跟台湾有一点落差,于是我们决定改编剧本,把它搬过来台湾演,变成是台湾的剧本。身为一个舞台设计,我就要开始思考说这个空间要怎么让人第一眼感觉到它是台湾的?然后我跟导演讨论着,当下我们俩异口同声说台湾就是很丑啊,台湾的公部门(政府机关)设计就是很丑啊,可是也不可以不负责任的说丑啊。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意识到,台湾的状态像是公部门的建筑都是日治时期保留下来的,延续到现在会增加一些现代的设施,比如以前没有的冷气、电风扇、管线等等,跟建筑本身是相违背的,无法融合一起。因为现在如果你买房子的话想要装冷气,你会先挖一个洞,可是以前就没有啊,所以我觉得台湾的丑是不合时宜的丑,就是那个东西出现在错的地方。
马来西亚设计师 vs 台湾设计师
多吉补充,马来西亚很多设计师和设计公司都没有包办后续的服务,所谓后续指的是设计师只负责设计这一块,然后把图丢给客户和厂商沟通。反之在台湾的设计师,是从头到尾,跟客户沟通直到对厂商都是他们的责任,这样才了解最后的操作是可行还是不可行。
“所以之前在马来西亚会常常听到设计师抱怨说‘哦,厂商很烂啊’、‘很多东西都做不到!’,其实不是做不到,是设计师的认知有限。而且儒待过剧场,做过道具,所以他对过很多厂商,跟厂商沟通是很难精准的,所以眼福服务过的客户都会跟我说‘Kido,你的设计师太贴心了’、‘之前合作过很多设计师他们好像都对这个东西不懂。’那是因为他们只懂设计,却不知道怎么后续跟厂商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