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瑞豪
众所周知,施棺善举是大功德,福德可以福泽后代。在90年代,本地慈善组织还没有设立施棺项目服务时,有心要行此善举者,往往需要舟车劳顿去到泰国,才能圆了施棺心愿,为孤苦无依的往生者捐赠一副棺木,让他们入土为安,圆满走完人生路。
同时,在那时期,普遍上很多人都以为施棺是有钱人才能做的善事,毕竟要捐赠一副棺木,价钱不低。那时候,导致许多人观念是施棺一定要有钱、要能捐赠一副棺木给往生者才称得上施棺。
纵观以上所列数项因素,成立于2002年的大山脚瑶池金母慈善基金会(One Hope Charity & Welfare),那时除了积极推动施医济贫慈善,也考量到本地有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的孤老,或是赤贫家庭没有经济能力为逝世的家人购买安息棺木。于是在考察学习泰国施棺的专业操作模式后,于2011年在国内正式成立施棺组,公开给所有人都能欢喜施舍心意,即使1令吉,也可乐捐施棺,一切善举量力而为即可。
自从施棺小组成立后,我们常常都会看到登门的施棺捐赠者,在拿到乐捐收据后露出满心欢喜的笑容。那一刻,我们内心是相当感动的。我们深知施棺捐赠者对此善举的心意,以及对本基金会的信赖,所以我们从来不会筹了钱把善款交给殡葬业人员就了事;反而会派员到场亲力亲为张罗打理,再配合殡葬业人员设置的超度法事,全程陪伴往生孤老,或赤贫逝者的家属进行祈祷法事,让往生者有尊严的走完人生路。
当年基金会在成立施棺组后,接着也为有需要身后事安排的孤老们策划了“生前约定,人生后世”计划。此计划让孤苦无依的长者,可事先在生前向大山脚瑶池金母慈善基金会登记,逝世后根据他们生前的宗教意愿办理身后事。
由始至今的施棺丧葬当中,我们都坚持根据往生者生前的宗教信仰及意愿,来处理他们的身后事,团队也会把往生者当作自己的家人,生前对他们进行关怀,死后在丧葬期间,陪着他们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谈及这施棺丧葬计划的其中一个个案,印象中最深刻就是一名年老没依靠的老翁在向本基金会登记施棺丧葬时立了一个心愿,即逝世后希望基金会能够帮他圆满一个最大心愿,那就是能够帮忙申请让他当时在监狱服刑的儿子,可以到卫生所拜祭送终。
立下心愿的老翁逝世后,我们的团队希望可以圆他生前最后一个愿望,让他了无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因此我们开始联络有关单位,包括高渊、雪州加影、及槟州三地狱长,希望他们可以网开一面放行老翁的服刑儿子,到来治丧处拜祭。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囚犯放行出来拜祭那是天方夜谭,那是“不可能圆满的任务”。我们相信法外有情,最后还是协助老翁了结心愿。那名服刑的儿子在狱警的押送下,短暂出狱到来送其父亲最后一程。不久那孩子出狱后,第一时间是赶到基金会的服务中心,借基金会向公众深表谢意,并一再感谢大家为其父亲打理身后事。最令人欣慰是,他更承诺改过自新。如今也已立足社会发展。
本基金会旗下施棺组,成立9年来,每年平均协助超过百余名的往生者办理身后事。至今,大约600名至700名的往生者受大众善者的恩惠,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这当中,有小孩、有年轻人、有老人,也有不幸客死异乡的客工,而他们的施棺丧葬费用,也就是源自大众捐赠施棺善款。
施棺是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善举,更是不分富贵与贫穷或是社会阶级的义行。施棺哪怕只捐1令吉,这份小心意可是大功德,足以抚慰孤魂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