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子豪
和笔者一样的马来西亚80后,曾经对国旗有过一份真挚的“爱 ”。那是在90年代马来西亚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所带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那时候,国庆日的时候,路上的车辆很多都会在挡风镜上,或者在摩托车前轮上竖起一支小国旗。更别说民宅和商铺。那个年代, “马来西亚能”的口号让我们坚信这个国家是我们最大的依靠。
但时至今日,挂国旗不懂从几时开始,已经让人太沉重。自从好些年前那些自作聪明的地方政府,如梳邦再也市议会和关丹市议会,落实商铺没有挂国旗就会被罚款,就开始让“国旗”成为众矢之的。而特定政治人物也时常借机喧哗那些没有挂国旗的人,应该回去“祖国”。不过,以上两个例子也算是和政治挂钩,因此在国庆月的时候要显露“政治正确”的姿态,那也勉强可以理解。但今年却发生普通民众因为挂国旗的失误,而被路人破口大骂,谓之“若不喜欢马来西亚可以离开”,那就不是国旗本身和它所带来的含义所期许的了。
回顾90年代的经历,我们就会知道国旗的地位和国家的进程是成正比的。那时候,我们以马来西亚的国产车为荣,为吉隆坡拥有双峰塔这个世界最高建筑物感到自豪。这个自豪感在1998年我国首次主办世界级运动会 – 共和联邦运动会而达到顶点。那时候恰恰是马哈迪声望最高峰。而后,就发生了安华被革职、入扣留营、被打成熊猫眼的一连串政治事件,这就是马来西亚人爱国情操的转捩点。接连下来的烈火莫熄运动,以及一连串施政舞弊引发的丑闻,直接让“爱国”这个字和民众绝缘。在过去的二十年,也许只有当李宗伟进入奥运决赛,或者打败林丹,国民才能在那短短的瞬间重燃爱国情操,但那也是一闪即逝。
国旗本身是一个死物,但它本身蓄积的含义,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大家只聚焦于表面的形态,却没有尊重当中的内涵,那和侮辱国旗有何分别?你对挂国旗有失误的人谩骂,难道不是侮辱了国旗上蓝色所代表的团结互助精神?你含沙射影说人家对马来西亚不忠,难道不是违反了国旗上白色代表的纯洁意义?你只聚焦于表象,而没有探讨事情的真相,这种毫无理智的勇武,不是一样也违反了国旗上红色代表的勇敢的意义?
总结而言,国旗,甚至国徽、国歌等国家主体的象征,并不会因为当权者单方面通过悬挂条例,甚至制定《国旗法》、《国徽法》来惩罚犯错的国民而获得尊重。真正的尊重只会源于国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荣耀感,而后才反射在国旗之上。与其大费周章上岗上线,倒不如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那才是真正的爱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