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汉伟
上星期,报章上报导了关于三间槟岛教会学校面临地主即有关教会将收回土地,学校将面临关闭的新闻。这三间是成立于1852年的莱特街女子修道院中学及小学和超过百年历史的玻璃池滑修道院女中。
其中莱特街女子修道院中学是全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女中。它比新加坡大巴窑圣婴女子中学 CHIJ (Toa Payah) (1854年)成立的还早两年。它也比马新华校女中如新加坡南洋女中(1917年)及槟城槟华女中(1920年)成立的早了一甲子。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宣布关闭这三间教会学校在舆论上特别是西报引起了关注。身为民选议员,我长期关注教育议题,对于教会学校的课题有所了解。
在马来西亚,我们拥有多种源流中小学即国民中小学、华小、淡小、教会学校、国民型华文中学、华文独中、伊斯兰宗教学校、寄宿中学、工艺中学、职业中学及国际学校。这是马来西亚多元化及历史进程的结果。
英国人在殖民地时代的马来亚创办学校有两种办法即通过殖民地政府拨政府地创办官办英校及通过批准教会土地以创办教会学校。官办英校的例子就如大英义校(Penang Free School)(1816年)及法兰西斯·莱特小学(Francis Light Primary School) (1930年)。当年官办英校随着独立后,改成国民学校,土地权属于政府。全国有437间教会学校,单单在槟城就有24间。教会学校的校地是属于教会的。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国民教育政策出台。《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下,教会学校也从当年的英校制改成以国语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制后的那二十年,基本上校长老师及学生会努力维持用英语谈话及维护校风等举动。一旦整个世代的英制时代的老师退休后,新生代的老师皆接受以马来文为主的国民教育,教会学校已经变调了。
教会学校除了还有拉丁文的校徽、英文校歌及一些传统的体育风气,基本上课程与国小及国中没有差别。当年教会学校的校长是英国籍,或是神父修女。现今的教会学校的校长是本地人。在我走访多间教会学校的经历,教职员的组成与国小国中相似。教会学校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教职员或学生反而是少数。这个趋势从改制后至今是每况愈下。
在这样一个困境下,教会走”收回校地”这步棋,以再创办新型教育机构。槟岛这3间教会学校早于2016年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关闭学校,最近才获批准。
教会学校属于半津学校,和一般华校一样面对财政压力。2018年9月9日的天主教先锋报(The Herald)罕有的封面报道了教会学校的财政压力。吉隆坡拥114年历史的有名教会学校圣约翰学院(St John‘s Institution) 在8月20日因拖欠电费高达245千令吉而被国能割电,震撼了教育界。圣约翰学院每月电费高达13千令吉而每年只获16千令吉的教育部特别拨款。主管教会学校的教会代表也发表了措词强硬的文告要求政府不应边缘化教会学校。
其实,这三间教会学校欲关闭已是旧闻了。槟岛拜吉小学(Pykett School) 已定下2020年关闭。教会已提出申请收回槟岛浮罗山背圣乔治中小学校地,教育部尚未做出定夺。在彭亨州关丹,教会于2017年已收回St Thomas 中学校地,改型成国际学校。
教会学校在华校及国际学校的此长彼消的竞争之下,在家长群中失去了吸引力。教会学校与国小差异不大,失去了当年创校的灵魂及阵地。不过,在全国有14间有双重身份的教会学校及国民型华文中学却突围及继续成长。在槟城浮罗山背的圣心中学刚盖新教学楼,我代表了槟首长为大楼落成主持启用礼。同样的槟城恒毅中学也在峇央峇鲁建了分校。没落及昌盛的分别是教学媒介语及学生来源。
教会学校在本邦的命运是华教工作者一面镜子。华文学校校地主权必须充分维护,华校教职人员的组成,校风的树立必须坚持。同样的华校董事会、家教协会、校友会的组织必须强大。
话说回头,一所门关上,另一所门将打开。教会学校在未来将转型成为以英语为主的私立收费学校。届时,华校也会面临新一轮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