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郑欣玲/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六甲7日讯)马六甲共有17个华人新村,其中马接峇鲁(Machap Baru)新村对于古城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州内最大的华人新村,也是客家人口聚居最多的新村,因此也有“客家村”之称。
马接峇鲁的前身是“旧马接”(Machap Lama),70年代州政府为了兴建榴梿洞葛水坝,因此把村民迁移到现在的新村地点,而旧马接如今沉浸在水坝底下。
要不是马六甲在1991年遭受大旱灾,当时榴梿洞葛水坝干涸,湖底下的景色“显现”,村内许多70年代后出生的村民,才啧啧称奇原来百年老清真寺前的梯级,可一直延伸至底下的一座桥梁,那便是旧马接的其中一部分。
全马首建组屋新村
村长戴碧源告诉《光华日报》,马接峇鲁新村占地约100英亩,房子500多间,虽然也开始面对人口老化问题,但是人口依然超过5000人。
他说,马接峇鲁新村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全马第一个建有组屋的新村,该组屋在80年代兴建,是由当地领袖和村民联合成立马接峇鲁合作社后,通过向州政府申请土地兴建,100%由村民购买,达到了当年“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也解决了新村房子小、人口多的拥挤情形。
他说,马接峇鲁村民90%都是客家人,并以海丰籍贯居多,早期客家人都会做擂茶,茶叶是必须品,而早在新村成立之前,客家先贤已在附近的阿依巴西种茶,村民都习惯叫它“巴西(Pasir)茶”。
“因为制作擂茶的需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各别种上一两棵茶树。无论如何,由于制作过程繁杂,加上年轻一代缺乏热爱,如今村民并不是每天吃擂茶,反而是一些大日子才会有。”
美食街 增加收入
由于位置处于水源区,马接峇鲁新村的发展相当受限,无法进行轻工业,只能务农或做一些小生意,诸如杂货店、餐馆、小吃类,也因为发展机会不多,许多年轻人都离开到附近的城镇或外州工作。
刚接任村长两年的戴碧源,也是马接美食街主席。他说,美食街成立一年多以来,在一些因素下如今必须重组,新面貌预计会在今年9月面市。
重组9月面市
他透露,美食街的成立,主要是让村民多一个收入来源,尤其是鼓励村内的年轻朋友在本村创业,并且尽可能延续制作客家人美食,让这些传统得以流传下去。
他透露,新的美食街将由一家策划公司管理,并移到新村对面的傅润添公园进行,以减少美食街经营期间所造成对村民的不便。
他说,重组美食街包括增设傅润添公园的灯光设备,届时管理单位也会推出各种活动供到来者参与其盛,增添其魅力和卖点。
马接峇鲁 Roti Kok始祖
马接峇鲁美食,少不了马接大包、马接Roti Kok、客家蒜米炸肉、野味等等。
拥有超过70年历史的琼源香海南传统面包厂,便是马接Roti Kok的始祖,目前由第三代的潘家民掌门,把马接这道松软可口的传统海南面包,发扬光大。
松软的传统海南面包,是在下午3时左右出炉,许多人会误解Roti Kok是由不新鲜的隔夜面包制作,但在琼源香,Roti Kok是以新鲜面包二度烘烤,成品咬起来爽脆可口,齿颊留香,这就是马接Roti Kok的特点。
至于马接大包,以哥隆伯的大包最为知名,纯手工制作,天天制作新鲜出炉。体积比一般大包大,包皮较松软,口感呈现不同,即使放到隔天蒸过还是一样松软。
除了大包,还有其他口味的菜包、梅菜包、花生包等供选择。
拿督马接 显灵救人
马接峇鲁一个新村,便有大大小小的华人神庙和佛教道场约20间,最老的是经有78年历史的谭公仙圣坛,其他的包括观音堂、聚仙亭、山内宫、玉濂宫及伯公拿督公庙等等。
不过,要说最有故事听的,莫过于拿督马接亭和马接百年清真寺。
拿督马接亭(Datuk Machap,俗称拿督公) 建于清朝光绪33年(1907年)。相传拿督马接在抵抗外敌时,被逼从马六甲逃亡到马接深山,和随从在马接落地生根,随从为去世后的拿督马接建造坟墓和建起围栏,此为拿督亭的前身。
由于拿督马接是马来人,早期村民在祭拜拿督公,是禁食猪肉一周,或前后3天不吃猪肉,到现在则拜祭的前一天不能吃猪肉。
日军侵占时期,拿督马接据说也是村民的救命恩人,其中一位是现任当地州议员拿督赖明忠的父亲赖谭保。
当时,日军进入村内后,大肆逮捕20多名被指与抗日军有联系的村民,包括当时为裁缝师的赖谭保。日军把待处决村民集中在拿督亭前的桥下,准备斩首示众,而家属纷纷跪求在拿督公前,祈求拿督马接显灵相救。
此刻,传出载送日军前往行刑的军车故障,负责执行处决任务的军官也突然闹肚痛,最后日军宣布取消行刑,20多名村民当场获释。
村民认定是拿督公显灵,并把当天农历八月十三日,当作是拿督公每年的神诞。
百年清真寺具中国风
至于马接百年清真寺,则是由村内华裔和少数印裔出资兴建的,整座建筑富有浓浓的中国风,墙壁上装饰有色彩斑斓的四季花卉,而且屋脊有向上翘的架势,和一些中国建筑相似。
该清真寺后有座石碑“哪啅建造亭宇碑记”,记载拿督亭建于清朝光绪时期,并列出凑钱兴建的华人征信录,之后为何会演变成清真寺,则无从考究。
马接百年清真寺也在多年前列入国家文物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