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丁伟伦
(槟城23日讯)时下年轻人讲华语及英语都很流利,但往往却忘记了自身籍贯的方言,导致能够掌握自身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随着年轻人讲方言的趋势减弱,不少人都把其原因归咎于我国在80年代所推广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教育、环境及家庭方面影响也是因素之一。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是于1979年,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发起的语言推广运动,而我国的“讲华语运动”始于80年代,主要由民间华社推动,以向新加坡看齐。
华社应做检讨 确保不被淡化
针对许多年轻一代都不懂得讲自身籍贯方言,马来西亚易玄科学研究乾坤中心学术顾问蔡崇正博士教授受访时指出,华社80年代所推动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导致方言逐渐没落。
“华社应该要做出检讨,以确保方言不会继续淡化而摧毁。”
他提及,在该运动还未开始前,学校并没有限制学生讲方言,甚至老师不时也回用方言教学。然而,该运动发起后却影响很大,在教育方面也是强制学生不可以方言对话,不然就罚款,严重更有口头警告及记过。
他补充,如果当初选择讲华语,在语音方面也应该要特别重视,然而在社会上,尚有许多华人领袖在讲华语也不是完全标准,不时也会发错音及声调。
属地方性语言 没有经济价值
蔡崇正指出,方言逐渐没有经济价值,而大马人民更是注重华语、英语及马来语。
他说,现在方言只是属于地方性语言,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而大马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因此在经济价值观上探讨,华语、英语及马来语更有经济价值。
他认为,多学一种方言并不会对未来带来更多的帮助,因为学会了不一定有机会运用,而长久不说也会渐渐淡忘。“在我小时候,我父亲有讲过一句“你不要忘本”,而我却把这个意义改换成要学自己的母语,而我家族的母语就是闽南语,所以每当写闽南字时,都会想起母亲。”
他续说,除了教育及经济价值影响外,环境及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包括现代有许多父母都把孩子送往英校学习,以及注重学业成绩,对方言的维护已不再存在。
“时代潮流的进步,孩子们在接触科技年代,知识吸收更为广阔,很多时候也不尊重长辈,反而长辈需要改变自己,讲华语适应孩子。”
他说,或许孩子们在踏出社会后,会随着环境改变而学到方言,但是那些方言并不是自己籍贯的方言,发音方面也不会标准。“其实孩子最靠近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应该多些注重在籍贯方言上,以维护国家的中华文化。”
社团开班授课 传承中华文化
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顾问吴文宝校长提及,早在80年代时,在工艺学院并没有阻止学生讲方言,但是一旦遇到互相不同的方言,彼此就会用华语沟通。
“随着乔治市被纳入文化遗产后,许多人方言的传承更为注重,而方言确实有很好的遗传价值,因为同乡一同讲共同的方言,便会有亲切感,所以保留方言是必须的。”
对于学校禁止讲方言一事,他表示,学校应该得作出深层思考,好让方言可以继续传承及维持。“在学校教育方面,老师们应该要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既是可时常灌输学生感恩祖先们对方言的传承,并把中华文化传承至下一代。”
他说,虽然年轻一代讲方言趋势明显下滑,但他欣慰现在有许多社团开始举办方言班,可见社团们开始重视方言。
掌握自身籍贯 促进孩子认知
拉曼大学中文系讲师兼槟城写作人杜忠全指出,当初推广的“讲华语运动”,就是冲击方言的开始。
他说,在80年代初推行的“讲华语运动”对方言的冲击相当大。“其中就是在学校内不可用方言沟通,不然就是罚钱,因此可见对方言的影响其大。”
他直言,当初所提倡讲华语运动是一个错误的开始,而现在也只能够继续做出维护方言的举动,这也证明有“消灭容易,恢复困难”的道理存在。
他说,若要把方言继续保存下来,现代的父母掌握自己籍贯的意识一定得存有,而且现在有许多籍贯会馆都举办各类的活动,促进孩子对方言的认知。
转换小家庭制 华语替代方言
现代家庭渐渐转换成小家庭制,已很少与长辈一同居住,这也是导致年轻人少说方言的原因。
杜忠全指出,70年代前,许多家庭多数是以大家庭式共住一屋,所以孩子及孙子们都在方言的世界中长大,也会自然地以自身籍贯方言与长辈们沟通。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大家庭都渐渐转变成小家庭制,搬出外面各自生活,都已经很少与父母或祖父母会面沟通,周末才有时间回家。”
他坦言,基于现在年轻人都受过教育,加上许多也已经跨籍贯结婚,因此华语或英语成为了家庭的沟通语言。“这也是父母彼此在家都不说方言,所以现在的孩子就缺乏了接触方言的机会。”
他表示,方言是家庭式语言,华语则是媒介语言,包括跨籍贯也是使用华语来互相沟通。“方言同时也是生活语言,所以方言并不能够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所以一旦华语变成家庭语言,那方言就会被砍断。”
他举例,现在去中国大陆,那里许多的人民还是用自身籍贯方言沟通,但是面对外省人时,就会以普通话(华语)沟通,所以他相信华语与方言是可以并存,而且补救方言必须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