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11日讯)马章武莫新村有三多;讲客家话的人多,咖啡店多以及小园主多!
而且,这个新村在早期还有一个称号“马打寮”(警察局),如今只有年约40岁以上的村民才记得,年轻一代多半不知情。还有一个是现在年轻人比较陌生的,是这个新村其实是取名于一种叫“马章”(Machang)的芒果品种。
马章武莫新村,是一个经历了超过70年的新村,并位处于发展洪流之中。但是,这个新村还是保留着其独特韵味,这个韵味牵引了不少游子回乡,开创属于年轻人的事业和天地。
村民相互认识 提住址即指路
马章武莫新村社委会主席庄财福(52岁)受访时透露,村民多数为客家人,即便村里也有其他籍贯人士,大家都以流利的客家话交谈。而且,彼此相互认识,不管你想找哪家人,只要提起住址是在哪条街哪户人家,马上会有村民热心指路。
从大街,即五条路一路往内走,左右两旁店屋就约有6家咖啡店,晚餐后到咖啡店喝茶聊天话家常,是村民一天工作后的消遣之一。
“相熟的村民自成一桌喝茶‘车大炮’,另外也有老一辈的村民,自己找个地方泡茶聊天,晚上出来走一圈,都可看到村民们这边一群,那里一桌的聚在一起,彼此感情都相当不错。”
村内的小园主多,一般是上了年纪的老村民,分别拥有橡胶园、果园及棕油园等,这些园有些在村里,也有些分布在双溪里武或督坤山等。
不过,近年开始有游子回乡创业,在新村开设主题咖啡馆,为这个老气横秋的新村注入新的生命力。
社委会秘书黄观进(48岁)说,目前该新村大约有300多户住家,近年新村后方也有不少新迁入的临时住户,约有20多户马来同胞;同时,新村周边也开始发展,兴建了不少花园住宅及商店,入住人口就逐渐增加。
马章味难接受 熟后掉地就烂
庄财福说,马章武莫新村早年有个外号,叫“马打寮”(警察局),如今只有年约40岁以上的村民才记得,年轻一代多半不知情。
“以前的新村是围篱式的,而这外号起名源于当年进入新村前,必经警察局,那时候的警察局是不在村里面的,旧址就在伽嘉马迪路马章武莫国小对面。”
黄观进说,新村的取名相传起于当地有种名为“马章”(Machang)的芒果品种,因为它的味道太重太浓,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提起这芒果就直觉得臭(busuk),叫着叫着就变成了“Machang Bubok”。
也有人说是因为马章果成熟后掉在地上就烂,貌似粥品(bubur),就取当中谐音为“Machang Bubok”。
据了解,该新村以往主要以农耕活动为主,较后出现手工业及轻工业,例如裁缝店、住家藤制、毛巾厂、金银纸制作厂、三夹板板厂、白钢用具制造业、T恤车衣厂等等。
除了轻工业,也有不少村民从事小贩生意,自力更生,曾在中学毕业后外出打工多年的庄财福,回乡成家后,仍觉得新村民风朴素,让他倍感亲切。
成衣业渐发展 裁缝店受冲击
国运裁缝是新村唯一的裁缝店,营业至今约有60年,老裁缝师邹国运在80年代因一场意外而退下后,由其次子邹少雄(60岁)接手营运。
邹少雄早年曾在新加坡工作,28岁回乡后,便留在裁缝店中协助父亲,学习裁缝这门手艺。开始接手父亲裁缝店时,走过一段“乏人问津”低潮期。
“当年熟客上门都找父亲,对我这新手的手艺半信半疑,花了约1年时间,才渐渐获得顾客肯定,生意逐渐好转。”
因老字号及手艺获得信赖与肯定,远在他州的熟客上门时,都指定找邹少雄做衣服。早年忙不过来时,他曾想过招收学徒,可惜学徒毅力不足,没学几年便走了,让他无可奈何。
随着成衣业日渐发展,传统裁缝店免不了受到冲击。面对如此困境,邹少雄相信裁缝这门手艺和功夫可随着经验累积见长,仍有发展空间。
裁缝师和一般成衣店最不同之处,在于裁缝师制作的衣裤都是量身订做,款式依据顾客要求缝制,而售后服务非常重要,这关乎口碑好坏;成衣店则多以统一剪裁好的,各种不同码数的衣裤为主要销售产品。
订单多时,邹少雄也将缝制工作外包给村内或其他地区、懂缝纫技能的家庭主妇承接,无形中也带给妇女带来额外收入,帮补家计。
青年设醒狮团 晚上聚集练习
新村人夜晚活动除了喝茶、聊天、唱卡拉OK,也有一班年轻人参与青年会醒狮团,每星期一至五晚上约8时30分,都聚集在青年会进行练习。
在醒狮团任教约有7年的黄如健师傅说,醒狮团是在1980年创立,让村里孩子在夜晚有个健康活动,并锻炼身体。目前,醒狮团活跃团员约有15人,年龄分别介于8岁至19岁。
该醒狮团过去曾前往泰国及新加坡参加高桩舞狮比赛,曾获得全槟南狮锦标赛9届冠军、全国南狮锦标赛1届冠军及2届亚军、全国马航金狮杯观摩赛亚军以及多项邀请赛优秀奖等等。